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menuitem id="e5txj"></menuitem>

    <small id="e5txj"><menuitem id="e5txj"></menuitem></small>

    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mǐ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后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jù)《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后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2、出自姬姓,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后,以邑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陜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3、出自姚姓,為上古舜帝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中國姓氏》載,舜帝生于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后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后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并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xiàn)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遷徙分布 春秋戰(zhàn)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fā)展,此后,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shù)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的,至三國時發(fā)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fā)干(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濬,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后又發(fā)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并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yè)因任隨州(今湖北省隨縣)刺史落籍當?shù)?。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jié)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yè)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shù)?,其間并有移居陜西的潘勖的后人興旺發(fā)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jiān)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濬的后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后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于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固陽)、陜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shù)孛T望族。宋時有潘節(jié)后人遷廣東、云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qū)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占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歷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huán)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東省冠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關公父子敗走麥城后,被潘璋所擒。(與下明代潘璋有別)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于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xiàn)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稱,在文學方面,長于詩賦,文詞華靡,與同時代的文學家陸機齊名,其《悼亡詩》為世傳誦,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護,被砍四刀。一人曰:“殺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長。南朝宋元嘉間改其里名曰純孝,免其家三世稅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耍彼蚊麑?,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yè)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字栗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陜西按察副使。曾往荊湖管理竹木證賦,政不苛而課入甚豐。提督學政,力崇正學,造就甚眾。著意培養(yǎng)之合州士人鄒知。后以剛直敢言馳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寫墓志銘。卒于官,蜀士聞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字時乂。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四任總理河道,先后達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成績顯著。著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潘之恒:歙縣(今屬安徽?。┤?,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并有詩集《涉江集》。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xiāng)試挑取謄錄。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賜壽恩賞舉人。咸豐進士,光緒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禮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補禮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調戶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轉戶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調刑部尚書。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詩無專集,《晚晴簃詩匯》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錄存二十余首。輯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干部,隨部投入創(chuàng)建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1930年紅七軍集中河池整編,任連長,隨主力北上,轉戰(zhàn)桂黔湘粵贛邊。參加湘贛蘇區(qū)的第二次反“圍剿”作戰(zhàn)。同年進入中央蘇區(qū),他歷任紅七軍副營長、營長、紅三軍團某團副團長,率部參加了中央蘇區(qū)的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紅一方面軍長征。調任某師特派員。1935年夏,在四川過草地途中犧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義。華容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率兵響應萍瀏澧起義,事敗逃亡日本,入同盟會。次年8月,參與組織共進會。1908年回國,參與創(chuàng)辦《商務報》。未幾,焦達峰在湖南聯(lián)絡大舉,被委駐守岳州。辛亥長沙光復,他組率義軍攻入華容縣城,旋率部馳援武漢。南北議和成立時,任共進會及湖北同盟會干事?!岸胃锩睍r,任討袁軍總司令部代理參謀長。事敗,再亡日本。護國戰(zhàn)爭時回國舉兵討袁,被授予陸軍中將、二等大緩嘉禾章。后轉入報界,在天津任《泰晤土報》華文版主筆。曾出任東北邊防軍駐熱河特別黨部政治部主任兼參謀長及熱河省政府秘書長,遭軟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閉門讀《易》?!捌咂摺笔伦兒?,將幼子送赴抗日前線,他遭日軍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獄后病卒家中。
    潘天壽:浙江省寧海人,現(xiàn)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擅長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于“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融詩、書、畫、印于一爐,亦能人物,并長于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潘漢年:宜興歸徑人。1925年入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國民軍日報》總編輯。1928年被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文化界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先后任“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左冀文化總同盟”黨組書記。1933年任中央局宣傳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任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兼地方工作部長。1935年起在香港、廣州、武漢、上海等地領導對敵斗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1955年因“內奸”問題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后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后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后。
    2、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賢堂”、“篤慶堂”、“優(yōu)肅堂”、“永言堂”、“司諫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宗族特征
    1、漢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于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庇终憬虏诵找恢ё中袨椋骸氨湫?,承先繼澤。”



    【潘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源自姬姓;
    望出廣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長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南宋金華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陸九淵曾稱贊他慈祥而誠懇,有惻隱之心,人稱“潘佛子”。嘉定年間官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下聯(lián)典出西晉漢壽人潘京,字世長,二十歲時任郡主薄,善于論辯,舉秀才后到洛陽,與善談的尚書令樂廣暢談幾天,樂廣很嘆服他的天才,說:“你天才過人,只是學習還不夠,如果再多學,一定會成為一代談宗?!庇谑撬智趭^苦學,后歷官巴丘、邵陵、泉陵三縣縣令,頗有政績,所到之處,路不拾遺。
    栽花滿縣;
    畫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人,舉秀才,官河陽令,勤于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后官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擅長詩賦,特別善于寫哀誄文章,辭藻華麗,與陸機齊名。下聯(lián)典指北宋歙縣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聲,有人不拿錢求墨,他常慷慨相贈。蘇軾曾寫詩贈他,有句:“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br /> 栽花滿縣;
    置田給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晉·潘岳,曾任河陽令,在縣中遍種桃李。李白有詩云:“河陽花作縣?!毕侣?lián)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給族人。
    名高吳將;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清代將領潘韜,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臺灣有功,官至南澳鎮(zhèn)總兵。下聯(lián)典出春秋楚成王時太師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huán)列之尹。
    詩稱邠老;
    賦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宋代詩人潘大臨,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聯(lián)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247-300),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長于詩賦,與陸機齊名。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三中省試;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間,三中省試。下聯(lián)典指明·潘文奎與修國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績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宋·潘美,累著戰(zhàn)功,卒謚武惠,追封鄭王。下聯(lián)典指明·潘馴,四次治河,功績最著,累官至宮保大司空。
    系承季孫;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周文后人畢公子之季孫,食采于潘,因以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潘黨,善射,與養(yǎng)由基較射,射穿七札。下聯(lián)典指三國·潘濬斬敵數(shù)萬,平定五溪蠻。
    詩稱邠老;
    賦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潘大臨,下聯(lián)典指西晉·潘岳。
    德傳花縣;
    馨衍滎陽。
    ——佚名撰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潘氏宗祠聯(lián)
    上聯(lián)的“花縣”,晉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陽(今孟縣西)任縣令時。因該縣已滿種桃李,因而稱該縣為花縣;榮陽,地在河南黃河原設郡地方。作此對聯(lián),明顯是教導潘氏子孫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歷史源流(上聯(lián)素材,部分采自揚耀林主編《南粵客家圍》書冊有刊材料)。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殉節(jié)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潘妙圓破元兵圍于城中,將受辱,潘先焚夫骨,火發(fā),遂躍入烈焰而死。下聯(lián)典指梁武帝得南齊潘玉兒,王茂諫曰:“亡齊者此物也,不可留?!睂⒁再n田安啟,玉兒不從,自縊而死。
    桃煥千門曉;
    花栽一縣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西晉文學家潘岳,任河陽令時,勤于政事,在縣中滿栽桃李,一時成為美談。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四任治河總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訓(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祖德高深開大業(yè);
    網形雄聳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廣東省梅縣南口鎮(zhèn)橋鄉(xiāng)村潘氏宗祠聯(lián)。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典籍淹通,賦成華岳;
    豐姿秀美,果滿香車。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西晉文學家潘岳。下聯(lián)典出宋代學乾潘翼,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春發(fā)其華,秋結其實;
    業(yè)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齡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末進士潘齡皋自題聯(lián)。潘齡皋,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玉兒尚且拼生,金蓮絕舞;
    妙圓獨甘殉節(jié),白骨揚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朝齊·潘玉兒。下聯(lián)典指宋末潘妙圓。
    南峙秀文峰,霧合煙云資豹變;
    西流環(huán)武水,濤兼雷雨助蛟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黟縣古筑村潘氏宗祠聯(lián)。
    三將軍,三廣文,三人同胞為教諭;
    九進士,九鄉(xiāng)賢,九代相繼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貴州省安順市北街大磨邊潘氏宗坊聯(lián)。聯(lián)語短而歸納潘氏歷代縱觀最鼎盛的情況。



    附錄:【潘姓典故、趣事】〖滿城風雨〗
    潘大臨,字邠老,黃岡(湖北省黃岡)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畫,并擅長于書法,與其弟潘大觀都以詩聞名。潘大臨家境不好,但寫的詩卻優(yōu)美動人,受到名家的稱贊。據(jù)記載,有一年重陽節(jié),窗外下著綿綿細雨,秋風吹動樹葉,發(fā)出輕輕的沙沙聲,面對此景,正在家中研詩的潘大臨忽然詩興大發(fā),構思了一首好詩,拿筆寫了起來,剛寫了第一句“滿城風雨近重陽”,突然門外響起“砰砰”的敲門聲,原來是收租稅的來了。待打發(fā)收租稅的人走后,他卻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詩句了,于是就把這一句詩送給了朋友,以后就有了“滿城風雨”這個成語。


    潘姓遷徙史
    發(fā)源于我國北方和南方的兩支潘姓,他們在血緣上實同出一源,即都是黃帝的子孫。
    春秋戰(zhàn)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fā)展。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至三國時發(fā)展興旺,魏晉時遂成為當?shù)匾淮罂ね?br /> 晉時,有潘姓北遷于廣宗威縣,后又發(fā)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時又有潘姓遷入 今湖北隨縣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時,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歷史上另外兩個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國南方為其繁衍的主要地區(qū)。潘姓南遷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遷去的。至宋時,潘氏再由福建進一步遷居廣東、云南等地發(fā)展。
    明清時期,潘姓已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中國人民解放軍潘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潘峰少將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政治部干事,紅4軍10師29團連指導員,紅30軍267團營政治委員,第267團總支書記。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隨營學校政治處主任,第12支隊政治處副主任,第4團政治委員,挺進軍政治部副主任,晉察冀軍區(qū)第11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第3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冀東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司令員。1948年任冀東軍區(qū)司令員,接到上級指示,保障四野進入冀東地區(qū)。11月和冀東區(qū)委書記兼冀東軍區(qū)政委吳德到遵化晉見林彪、羅
    榮桓、劉亞樓。向四野首長匯報說:冀東軍區(qū)有兩個獨立師,一個參加錦州戰(zhàn)役,一個參加平北戰(zhàn)役,只剩下八九個團,集中在鐵路沿線阻敵,軍區(qū)本身只掌握一個團。羅榮桓要求冀東軍區(qū)機關隨東總行動,負責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林彪要求冀東軍區(qū)接受平、津的俘虜。潘峰和吳德按照林彪和羅榮桓的指示,籌集了1.3億公斤軍糧,40萬公斤食油,出動了70萬車工,70萬驢工,保障軍糧供應;動員200萬民工拓寬、碾平、新修公路5000公里,翻修、加固橋梁500余座;組建了6個補訓師和4個野戰(zhàn)醫(yī)院;動員了30萬人,組成了270個擔架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qū)干部部副部長,防空軍干部部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潘焱少將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縣卡房鄉(xiāng)老葉灣村潘家下灣人。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編入光山縣獨立營。1930年12月編入紅4軍10師29團,在該團特務連當傳令兵。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4軍10師28團排長、副連長、連長、營長,第35團營政治委員,四川獨立團政治委員,紅4軍12師司令部作戰(zhàn)股長。參加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鄂豫皖蘇區(qū)的二、三、四次反“圍剿”斗爭、創(chuàng)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1934年在肅反中被誤認為是“改組派”,受到撤職處分。長征途中,率領一個營在救濟寺戰(zhàn)斗中攻克敵碉堡數(shù)個,全殲堵截之敵一個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期學習,畢業(yè)后留校任隊長兼教員,高級干部營營長,步兵科副科長兼軍事主任教員,因教學好被授予榮譽。后分配到冀魯豫軍區(qū),歷任陸軍中學教育,第2分區(qū)參謀長,軍區(qū)隨營學校副校長。參加指揮1943年朝南戰(zhàn)役、八公橋戰(zhàn)役、1944年昆張戰(zhàn)役。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作為中共談判小組成員,同國民黨方面在新鄉(xiāng)進行談判。任冀魯豫軍區(qū)參謀長,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7縱隊參謀長,第二野戰(zhàn)軍第5兵團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貴州軍區(qū)參謀長,1950年任貴州軍區(qū)副司令員,1954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基本系,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6軍軍長。1958年回國后,軍委調他到第二野戰(zhàn)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工作,任編輯室副主任,編寫第二野戰(zhàn)軍的戰(zhàn)史,后又調到海軍,任北海艦隊參謀長,1961年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1968年任海軍參謀長,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1975年8月任解放軍海軍顧問。1979年1月任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8月任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兼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潘世征少將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xiāng)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3軍團軍醫(yī)處衛(wèi)生隊隊長,紅6軍團衛(wèi)生部醫(yī)生,第17師野戰(zhàn)醫(yī)院醫(yī)務科科長,軍團后方醫(yī)院院長,軍團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衛(wèi)生隊隊長,旅后勤部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旅衛(wèi)生部部長,南下支隊衛(wèi)生部部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原軍區(qū)衛(wèi)生部部長,第一野戰(zhàn)軍第2軍衛(wèi)生部部長,第1兵團衛(wèi)生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政治委員兼衛(wèi)生部部長。1951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央醫(yī)師進修學院學習,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后入蘇聯(lián)基洛夫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特別系學習,1956年回國,后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1年8月19日逝世,終年僅45歲。著有中篇回憶錄《憶陳東堯》,用質樸、流暢、簡潔的語言,記述了自己的老戰(zhàn)友——在抗日中犧牲的英雄團長陳冬堯的生平?!稇涥惗瑘颉吩谒ナ廊旰笥勺骷页霭嫔绯霭?。著名文學家周立波作序,給予這本遺著很高的評價。
    潘壽才少將
    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4軍10師29團參謀、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紅31軍93師組織科科長第277團政治處主任,278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陜蘇區(qū)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在四川阿壩地區(qū)率領團直和一個營掩護紅四方面軍轉移,受到紅31軍政治部通令嘉獎。1936年在四川灌縣率一個團掩護紅四方面軍北上,被敵軍包圍,經叁晝夜激戰(zhàn),突出重圍,穿過100余里無人區(qū),找到主力部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營政治教導員,津浦支隊政治委員,山東縱隊第2支隊政治委員。1937年10月,參加了769團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的戰(zhàn)斗,燒毀敵機24架。同年底,參加了129師在晉中地區(qū)粉碎日軍的“六路圍攻”戰(zhàn)役。1938年1月,參加了平定以東的柏水井伏擊戰(zhàn)。3月,參加涉縣、黎城間響堂鋪伏擊戰(zhàn)。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軍政學院、軍事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后到延安中央黨校工作。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4縱1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zhàn),后升任41軍政治部副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學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學校和華東軍區(qū)第3防空學校訓練處,第4軍軍直一部組建防空學校,任政治委員。防空學校校長王智濤少將對潘壽才評價很高,說他“對黨忠誠,老實正派,是一名優(yōu)秀的政工干部?!焙笊魏笔≤妳^(qū)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潘振武少將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27年馬日事變后,常德縣第5區(qū)的5名共青團員決定發(fā)起暴動,潘振武是這5人之一,成為暴動的組織者。暴動開始時有數(shù)百人參加,很快發(fā)展到1000余人,戴修文擔任總司令,潘振武擔任總指揮。暴動隊伍搗毀了區(qū)團防局,處決了團防大隊長、印花局長和當?shù)赜忻耐梁懒蛹?。這次暴動歷時3天,由于孤軍作戰(zhàn),沒有外援,未能堅持下去,也沒有按照上級的答復拉上山去。曾到國民黨18師張輝瓚部去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4軍司令部副官處副官,第11師政治部俱樂部主任,紅1軍團直屬隊俱樂部主任,第1師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民運部部長,魯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q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政治部秘書長,嫩江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西滿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西線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第四野戰(zhàn)軍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qū)后勤部副政治委員,廣州軍區(qū)后勤部政治委員,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大使館武官,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兼外事局局長,武漢軍區(qū)副政治委員、顧問,1970年8月?lián)魏笔「锩瘑T會副主任,1971年3月?lián)魏笔∥瘯洠?977年底退出省革命委員會班子,1983年退出省委班子。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潘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潘瑞吉中將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xiāng)泰石村人。196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7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qū)陸軍某師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后入解放軍政治學院深造,畢業(yè)后,歷任陸軍第12軍某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南昌陸軍學院政治委員,南京軍區(qū)陸軍第12集團軍政治委員,沈陽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2000年12月調任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2005年8月調任沈陽軍區(qū)副政治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升為中將軍銜。著有《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沖出人口困境》、《軍隊政治工作研究與實踐》等。


    【中國人民解放軍潘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潘虎烈士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瀏陽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家。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軍,隨軍北伐,因作戰(zhàn)勇敢,相繼升任排長、連長。1927年5月,因不滿國民黨右派在北伐軍內清查共產黨,辭官返回家鄉(xiāng)。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30年4月在家鄉(xiāng)組織一支農民武裝,自稱“紅軍游擊隊第1大隊”,任隊長。同年6月,錯把中共黨員鄧洪作為國民黨奸細抓獲,后經鄧教育,游擊隊接受瀏陽共產黨組織領導,仍任隊長。不久,游擊隊與南鄉(xiāng)游擊隊合編為瀏陽赤衛(wèi)第5師,擔任副師長兼機槍連連長。10月奉命率部由瀏陽西鄉(xiāng)轉入南鄉(xiāng),執(zhí)行擴軍任務。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瀏陽蘇區(qū)發(fā)動的軍事“圍剿”,帶領一個加強連,將居守西鄉(xiāng)鎮(zhèn)頭市的敵軍一個營殲滅。同年秋奉命率一個武裝連,護送2000名新兵從瀏陽去中央蘇區(qū)。12月初到達蘆溪至宜風一帶山區(qū)時,突然遭到大隊敵人阻擊。為掩護部隊轉移,帶頭沖殺,不幸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時年30歲。
    潘濤烈士
    潘濤(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縣人。少年時入縣立中學讀書。1928年春,積極參加農民反抗煙苗捐斗爭和縣立中學學生罷課、示威游行活動。1929年中學畢業(yè)后,到壩下小學執(zhí)教,向學生介紹進步思想,并積極聯(lián)絡革命同志,支持農民抗捐抗稅斗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11月被選為互濟會縣總會常委。1932年10月任中共仙游縣委委員,負責城區(qū)和南區(qū)工作。不久被調到莆田,任中共莆田縣委書記兼莆田工農紅軍游擊隊政治委員。1934年春率領游擊隊在莆田忠門地區(qū)發(fā)動農民1000余人沖入?yún)^(qū)署,斗區(qū)長、開倉分糧,受到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表揚。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任中心縣委委員兼任莆田游擊隊政治委員。12月率游擊隊潛入常太地區(qū),奇襲國民黨楓葉塘鄉(xiāng)公所常備隊,繳槍20多支、子彈數(shù)千發(fā),拔掉了常太地區(qū)的反動堡壘,打響了閩中3年游擊戰(zhàn)爭的第一槍,為創(chuàng)建閩中游擊區(qū)立下首功。1935年5月,莆田中心縣委與福清中心縣委合并成立中共閩中特委,任委員。莆田游擊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中游擊隊第2支隊,任政治委員。與第1支隊協(xié)同作戰(zhàn),主動出擊,四處襲擾敵人,閩中游擊區(qū)得到不斷鞏固和發(fā)展。1937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在莆田洪度村舉行會議,由于叛徒出賣被捕。6月23日英勇就義于福州西門外,犧牲時26歲。
    潘驥烈士
    潘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任排長、連長等職,后因從事革命活動被解職。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8年在波陽縣警衛(wèi)團任連長。1930年5月因籌劃率部起義事泄被捕,關押于樂平監(jiān)獄,被判處死刑待決。6月紅10軍攻克樂平時獲救出獄,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紅10軍教導團第1營營長,后任第84團團長,參加了攻打景德鎮(zhèn)等重要戰(zhàn)役。1931年1月任閩北紅軍獨立團團長。5月在福建崇安作戰(zhàn)時犧牲,時年35歲。
    潘一福烈士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縣人。學徒出身,1929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先后在紅1軍、紅4軍12師36團當戰(zhàn)士。1932年調入紅25軍75師225團2營4連當文書。后調任225團政治處宣傳委員、紅7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鄂豫皖根據(jù)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斗爭。隨軍南下蘄(春)、黃(梅)、廣(濟)地區(qū),在黃安、商潢、潢光、蘇家埠戰(zhàn)役中,屢建功績。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圍剿”斗爭中,在霍邱作戰(zhàn)時犧牲,時年21歲。
    潘月明烈士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陽新縣人。早年家庭貧苦,從小在煤窯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約煤礦工人成立工會,常去參加開會。后參加了海口農民軍。1927年5月任七約山農民協(xié)會委員會會長。1928年在煤礦區(qū)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任七約赤衛(wèi)隊隊長。1929年七約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成立,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金龍區(qū)赤衛(wèi)縱隊七約大隊大隊長。不久改任縱隊鼓動部長。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衛(wèi)隊骨干參加紅3師第7團,任2營4連副政治指導員,8月任營副政治教導員。1931年紅3師三個團的建制建成后,任紅9團副政治委員。7月在木石港玉嶺山戰(zhàn)斗中,勝利地完成了殲敵任務。戰(zhàn)后任紅3師政治委員,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與敵作戰(zhàn),不幸犧牲,時年28歲。
    潘心元將軍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員,化名彭清泉。湖南省瀏陽縣人。1920年考入長沙岳云中學讀書,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6月經夏明翰、田波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大革命時期,1924年以小學教師身份作掩護,開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瀏陽北鄉(xiāng)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1927年2月又在瀏陽建立了濟陽工農武裝——瀏陽工農義勇軍,并兼任黨代表。4、5月出席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澤東等提出的武裝工農的主張。8月31日參加毛澤東在安源張家灣主持召開的地方黨組織和軍負現(xiàn)人會議,按照中共關于舉行秋收暴動的指示,作了起義的部署。瀏陽工農義勇軍被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3團,兼任團黨代表。會后與毛澤東同赴銅鼓,直接指揮第3團的戰(zhàn)斗。到達濟陽境內的張坊時,遭到十幾個“團防局”團丁的攔截。他勇敢機智地掩護毛澤東脫險,自己被敵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瀏陽縣城途中,機敏脫逃。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9月9日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3團黨代表。15日第3團攻克瀏陽縣城,遭到敵軍的包圍,部隊被打散,經與黨聯(lián)系,返回瀏醴平地區(qū)繼續(xù)開展游擊戰(zhàn)爭。1928年任湘東特委副書記,同年冬調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省委農民部長,專門負責農運工作。1929年在上海黨中央工作一段時間之后,被中央任命為中央巡視員。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當選為紅4、5、6軍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總前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紅3軍代理政治委員,紅4軍政治委員,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后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的干預下恢復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視察,幫助整頓浙南特委和紅13軍組織,發(fā)展紅13軍隊伍。巡視了瑞安、溫州、海門(今椒江區(qū))等地,調查了浙南黨組織和紅13軍的情況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黨中央寫了《關于浙南的黨務工作困難情況》的報告,對發(fā)展浙南地區(qū)的黨務工作和建立敵后根據(jù)地,結束李立三在黨內的領導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黨中央任命為紅13軍政治委員,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溫州,與浙南特委書記王國禎一起,召開了浙南特委緊急會議,決定紅13軍2團會合黃巖、臨海游擊隊,發(fā)起攻打玉環(huán)、溫嶺、黃巖等縣城。會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員、第2團政委趙勝來玉環(huán)縣苔山島,幫助二團整頓。為2團開展海上游擊斗爭建立營地。到達苔山島后,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創(chuàng)辦夜校。宣傳革命道理,訓練部隊,并爭取伙苔山鄉(xiāng)鄉(xiāng)長改邪歸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級通知,從玉環(huán)縣苔山島坐船去溫州參加特委會議,與前往溫州治病的2團1戰(zhàn)士同行。因奸人告發(fā),兩人在樂清灣九眼港洋面遭到攔截,與該戰(zhàn)士在蘆浦分水山慘遭槍殺,時年僅27歲。
    潘心元犧牲后,紅13軍2團領導即派戰(zhàn)士從分水山搶回尸體,第二天在苔山興行了簡樸而隆重的追悼會,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島的最高處。黨中央得知消息,向全黨發(fā)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龍華殯儀館為烈士舉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會。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跡先后載入《中國革命英名錄》、《中共黨史人物傳》和《紅軍將領傳》。苔山島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環(huán)縣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蒼南縣五鳳鄉(xiāng)上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在福鼎黃仁加入赤衛(wèi)隊,任交通員。1935年后歷任鼎平上東區(qū)、藻溪區(qū)肅反隊長。1936年任鼎平游擊隊隊長兼指導員,先后率隊在浙閩邊區(qū)與敵戰(zhàn)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隊參加紅軍挺軍師在泰順峰文訓練,受敵軍包圍,突圍后僅剩6人,到馬站南關島山洞中隱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與妻子王玉英同時被捕。敵人施用各種酷刑始終沒能從他口中得到紅軍的消息,轉而想從他妻子王玉英口中獲得,王玉英毅然剪斷自己的舌頭。28日敵人將潘世雅押到橋墩溪灘,將他手腳砍斷,全身燒上煤油燒死,犧牲時34歲。
    潘永階烈士
    潘永階(1910-1934),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受進步思想影響,毅然參加革命,后編入中國工農紅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克服重重困難,長期轉戰(zhàn)于大別山區(qū),參加過保衛(wèi)鄂豫皖根據(jù)地的歷次反“圍剿”斗爭。1932年隨軍西征到達四川后,任紅軍某部副團長。1934年在通江與敵作戰(zhàn)中,率部奮力抗擊敵人,遭到敵軍大部隊的反擊,身負重傷,英勇犧牲,時年24歲。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紅9軍25師副師長等職。1933年8月,率紅9軍25五師74團在攻打儀隴戰(zhàn)斗中,以小的代價突破敵人的堅固防線,殲敵200余人,繳槍200余支,俘敵數(shù)十人,為營渠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在保衛(wèi)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斗爭中,率部參加了儀南、營渠、宣達三大戰(zhàn)役。1935年1月,在四川廣昭戰(zhàn)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犧牲,時年23歲。
    潘兆麟烈士
    潘兆麟(1907-1931.8.9),湖北省興山縣人。早年因家境清貧,勉強讀完高等小學堂,到古夫許成商店當學徒。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到秭歸縣天生煤礦公司當?shù)陠T。1927年初,在大革命高潮時,興山籍在外求學的知識青年劉子和、白海泉、徐大孝等從省黨務干部學校畢業(yè)后,回縣籌建縣黨部,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洶缀H?、錢文林介紹,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組建了中共興山縣委,任了縣委宣傳委員,領導平邑口一帶發(fā)展黨組織和武裝建設工作。迅速建起了平邑口區(qū)委會,發(fā)展黨員25人。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8年秋,隨著斗爭的深入發(fā)展,中共巴興歸縣委會成立,當選為宣傳委員,積極開展黨的政治宣傳工作。同年10月1日,反動縣長萬日藩勾結國民黨宜昌正規(guī)軍羅少波連,伙同金泰和和地方團防,共1000余人,大肆圍捕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破壞黨群組織,革命力量受到摧殘。縣委書記張華甫在轉移途中被捕犧牲后,率興山縣的游擊武裝轉移到巴東,與黃大鵬會合,組成了鄂西游擊大隊,游擊在巴興歸三縣邊界,沉重地打擊了敵人,保存了自己。1930年5月17日,劉子泉、黃大鵬率鄂西游擊大隊首次攻克興山縣城,參加了戰(zhàn)斗。戰(zhàn)斗中不畏艱險,英勇殺敵,部隊回師灘坪休整,根據(jù)鄂西特委指示,鄂西游擊大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9師,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第二次攻打興山縣城,率領戰(zhàn)士沖鋒陷陣,攻入東門城角,一槍擊斃保衛(wèi)團3中隊隊長鄭立三,余敵狼狽潰逃。入城后帶領政治部的同志張貼標語,宣傳紅軍是肅清社會亂源的人民軍隊。10月又參加和領導了第三次攻克興山縣城的戰(zhàn)斗。回師在灘坪、深渡河一帶,沒收了邱、吳、嚴、陳當?shù)厮拇蠹易宓牟糠重敭a,分給了窮苦百姓。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組織政治部的人員編寫歌曲在紅軍中教唱、演出,以鼓舞紅軍士氣,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1931年4月1日,賀龍率紅3軍從長陽出發(fā)北上,長驅直入巴東,揮師東進秭歸、興山,一路勢如破竹。在巴東過江后,賀龍接見了巴興歸蘇區(qū)負責人胡云本、宋文明和他,聽取了匯報,并代表紅3軍前委將49師改編為紅3軍教導第2師,任命黃大鵬為師長,涂美中為政委,周英為參謀長,他為政治部主任。為了保證紅軍東下洪湖,教導2師奉命留下牽制敵人,與敵周旋于興山、巴東、房縣一帶,多次粉碎敵人“圍剿”,擊潰了盤踞在巴興歸地區(qū)長達半年之久的川軍戴天明部一個旅。5月初教導2師在興房邊界遭敵“追剿”,部分人員沖出重圍,東下洪湖找主力,另外部分與敵鏖戰(zhàn)數(shù)十次,兩次突圍未成。受縣委派遣,冒險越過敵人層層封鎖線,取道巴東,返回興山縣平邑口,重建革命隊伍。在平邑口,與地下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在農戶樓上研制炸彈,被叛徒朱正品出賣,于8月被捕。當天被押到興山縣城。敵人嚴刑拷打,但始終堅貞不屈。9日在赴刑場途中沿街高唱《國際歌》,高呼:“打倒新軍閥蔣介石!”“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他被劊子手劉洪依慘無人道地剖腹,挖出了心肝,壯烈犧牲,時年24歲。
    潘壽德烈士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7月1日,配合紅軍主力攻克白沙關。11月編入弦南赤衛(wèi)隊,任分隊長。組織農民開展土地革命,打擊反動地主武裝。1930年7月,任光山縣獨立師2團連長。8月15日提升為營長。配合紅軍主力粉碎了第一次反革命“圍剿”,鞏固了革命根據(jù)地。1931年2月在攻克新集的戰(zhàn)斗中,身先士卒,沖進城內,與敵人白刃廝殺,榮立二等戰(zhàn)功,并提升為團長。3月,蔣介石對鄂豫皖根據(jù)地發(fā)動了第二次反革命“圍剿”。率部對國民黨進犯之敵第30、31師不斷進行側擊、尾擊和襲擾,使之不敢久停。隨后攻克多處地主圍寨,給反動民團以有力打擊。同年底,因抵制張國燾“極左”錯誤路線,慘遭殺害于光山縣徐畈。
    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潘克忠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作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參加黃安縣赤衛(wèi)軍,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運動。
    1929年的一天,赤衛(wèi)軍領導正在他家開會,他擔負放哨任務。不料進剿的敵人突然包圍了潘家河村,見敵人沖到自己家門口,給室內開會的人送信已來不及,便機智地與敵人大吵大鬧進行周旋,以掩護同志們撤走。敵人發(fā)現(xiàn)他的意圖后,猛地向他沖來,他竭盡全力,幾次將敵打退。赤衛(wèi)軍領導從后門安全撤走了,敵將他捉住捆綁起來,用刀砍斷手腳,然后開槍掃射,當場英勇犧牲,時年47歲。
    潘伯成烈士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縣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參加秘密游擊隊,在家鄉(xiāng)發(fā)動群眾,組建貧農團,開展抗捐抗稅斗爭,并參加了中共福安縣委發(fā)動的“蘭田暴動”和攻打溪尾民團等戰(zhàn)斗。1933年后,先后歷任中國工農紅軍閩東游擊第1支隊班長、政治委員。1934年1月率領第1支隊參加著名的“賽岐暴動”、“蘭田繳槍”。不久,閩東工農紅軍第2獨立團成立,歷任排長、連長。同年6月閩東獨立團擴編為3個營,任1營營長,作戰(zhàn)英勇,多次立功。同年9月底,閩東工農紅軍獨立師成立,任第2團團長。11月在收復閩東蘇區(qū)首府柏柱洋戰(zhàn)斗中,率2團攻打溪柄,當部隊遭到敵人交叉火力夾攻時,高擎戰(zhàn)旗,身先士卒,猛沖敵陣,不幸胸部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6歲。
    潘忠汝烈士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于農民家庭。1915年入私塾讀書。1918年后轉入本縣高小繼續(xù)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考進由共產黨人董必武、陳潭秋等創(chuàng)辦的武漢中學學習。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宣傳革命思想,成為學校里的活躍分子之一。1926年中學畢業(yè)后到廣州,考入黃埔軍官學校。1927年夏于軍校畢業(yè)后,被黨派到黃安縣擔任公安局軍事教練。7月汪精衛(wèi)叛變革命后,和鄭位三等抵制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粉碎了國民黨收編勸降的陰謀,完整地保存了黃安的革命武裝,為后來開展武裝斗爭奠定了基礎。7月下旬奉中共黃安縣委指示,到武漢尋找上級黨組織。后遵黨指示留在黃安堅持斗爭,任黃安農民自衛(wèi)軍大隊長。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8月率黃安農民自衛(wèi)軍,粉碎了麻城農民自衛(wèi)軍中舊軍官熊振翼等發(fā)動的叛變,后兼任麻城縣農民自衛(wèi)軍大隊長,統(tǒng)率黃安、麻城兩縣的革命武裝。中共“八·七”會議后,中共黃安、麻城縣委決定共同行動,實施武裝暴動的計劃。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wèi)軍駐防鄂豫邊界,阻擊河南光山反動紅槍會的多次進攻,保證縣委“九月暴動”計劃的順利進行。10月下旬鄂東特委成立,并重組了中共黃安縣委,擔任縣委委員。11月3日中共鄂東特委召開黃、麻兩縣黨團活動分子會議,成立黃麻起義指揮部,任總指揮。13日舉行黃麻起義,次日奪取黃安縣城。18日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任鄂東軍總指揮兼第一路(由黃安縣農民自衛(wèi)軍編成)司令。同年12月5日遭敵圍攻,率部由黃安突圍,先后六次殺進城門,7次護送戰(zhàn)士們沖出突圍。大腿負傷后,仍坐著指揮戰(zhàn)斗,接著又背部、腹部中彈,腸子冒出來仍在向敵人射擊。最后因傷勢過重,被戰(zhàn)友們抬出城門后壯烈殉職,時年21歲。
    潘河瑜烈士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qū)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28年任中國工農紅軍手槍隊隊長。在反敵三次“會剿”的斗爭中,勇猛頑強,后升任紅4軍第10師28團1營營長。敵人對鄂豫皖進行“圍剿”時,帶領全營,先后在黃安、商潢、蘇家埠、湟光四大戰(zhàn)役中殲敵數(shù)千,受到軍部的嘉獎。后升任紅4軍第10師28團團長。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川陜,途經棗陽時,遭敵重兵圍追堵截,率領全團指戰(zhàn)員與敵激戰(zhàn),不幸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時年31歲。
    潘榮初烈士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變賣部分田產,在家鄉(xiāng)白塔畈小街上開設“天元公”商店,作為革命聯(lián)絡點,籌措革命經費,購買武器,準備武裝暴動。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9年12月和汪映西率領農民武裝300多人,夜襲王家老樓,在內應的配合下,一舉攻破水圩子。同時率隊挺進白塔畈偽警備營,收繳王子敬全部槍支彈藥和財產,取得了白塔畈武裝暴動勝利。后被調到皖西道區(qū)工作。1931年任中國工農紅軍某營政治委員,后在作戰(zhàn)中英勇犧牲,時年29歲。
    潘遐林烈士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fā)動農民革命,發(fā)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xié)會。11月帶領農民自衛(wèi)隊參加“黃麻起義”。起義勝利后參加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2月黃安縣城失守后,隨部隊轉戰(zhàn)到黃陂木蘭山進行游擊戰(zhàn)爭。1928年7月,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任1大隊(91團)大隊長。1929年4月率部在黃安縣華河戚家灣與敵作戰(zhàn)中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戰(zhàn)斗到勝利,后因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時年20歲。
    清空輸入框

    在線工具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