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menuitem id="e5txj"></menuitem>

    <small id="e5txj"><menuitem id="e5txj"></menuitem></small>

    芋頭

    芋頭
    (《本草衍義》)
    【異名】蹲鴟(《史記》),芋魁(《漢書》),芋根(《漢書》顏師古注),土芝(《別錄》),芋奶(《種芋法》),芋艿(《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塊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長橢圓形的塊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常4~6片簇生;葉身闊大,質(zhì)厚,卵狀廣橢圓形,長約30~50厘米,全緣,帶波狀,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僅末端圓,葉面綠色,平滑,具防水性;葉柄肉質(zhì),長而肥厚,綠色或淡綠紫色,基部呈鞘狀。花莖1~4枚,自葉鞘基部抽出,各生1內(nèi)穗花序,顧次開放,長約30厘米。佛焰苞長約20厘米,淡黃色。肉穗花序在苞內(nèi)呈橢圓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屬體;上部生多數(shù)黃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綠色雌花,約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ㄆ?月。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省,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芋葉)、葉柄(芋梗)、花(芋頭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8~9月間采挖,去凈須根及地上部分,洗凈,曬干。其中間母根(塊莖)俗稱芋頭,旁生小者為芋子.
    【化學(xué)成分】塊莖含蛋白質(zhì)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類0.47~0.68%、鈣0.059~0.169%、磷0.113一O.274%、鐵0.0042~0.0050%,維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維生紊B、B2(即核黃素)較多。
    【性味】甘辛,平。
    ①《別錄》:"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則有毒,性滑。"
    ③《日華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歸經(jīng)】《本草求真》:"入腸、胃。"
    【功用主治】消疬散結(jié),治瘰疬,腫毒,腹中癖決,牛皮癬,湯火傷。
    ①《別錄》:"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療熱止渴。"
    ③孟詵:"浴去身上浮風(fēng),慎風(fēng)半日。"
    ④《本草拾遺》:"吞之開胃,通腸閉,產(chǎn)后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⑤《日華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魚煮,甚下氣,調(diào)中補虛。"
    ⑥《滇南本草》:"治中氣不足,久服補肝腎,添精益髓。"
    ⑦《醫(yī)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瀉。"
    ⑨《隨息居飲食譜》:"生嚼治絞腸痧,搗涂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嶺南采藥錄》:"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兒連珠疬及虛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瘡。"
    ⑾《中國藥植圖鑒》:"調(diào)以胡麻油,敷治火傷,開水燙傷;用芋片不斷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①陶弘景:"生則有毒,薟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動宿冷。"
    ③《本草衍義》:"多食滯氣困脾。"
    【選方】①治瘰疬不論已潰未潰:香梗芋艿(揀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曬干,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薺煎湯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芋艿丸)
    ②治癬氣生芋一斤,壓破、酒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獨行方》)
    ③治諸瘡因風(fēng)致腫:燒白芋灰,溫湯和之,厚三分,敷瘡上。干即易,不過五度。(《千金方》)
    ④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干。(《簡便單方》)
    ⑤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
    ⑥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頭指,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處。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錢,水煎服,白痢兌白糖,紅痢兌紅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在線工具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