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menuitem id="e5txj"></menuitem>

    <small id="e5txj"><menuitem id="e5txj"></menuitem></small>

    杜鵑花

    杜鵑花
    (《綱目》)
    【異名】紅躑躅(《洛陽花木記》),山躑躅、山石榴、映山紅(《綱目》),艷山紅(《分類草藥性》),艷山花、山歸來(《貴州民間方藥集》),滿山紅、清明花(《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紅柴爿花、燈盞紅花、山茶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蟲鳥花,報(bào)春花(《江西草藥》),迎山紅(《煙臺(tái)醫(yī)藥》1:23,1971)。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杜鵑花的花或果實(shí)。
    【植物形態(tài)】杜鵑花
    常綠或半常綠灌木,高達(dá)3米。分枝細(xì)而多,密被黃色或褐色平伏硬毛。葉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上面疏被硬毛,下面密被褐色細(xì)毛,脈上更多。花2~6朵簇生枝端;萼片5,橢圓狀卵形,長2~4毫米,密被褐色硬毛,宿存;花冠玫瑰色至淡紅色,闊漏斗狀,徑約4~5厘米,裂片近倒卵形,上部1瓣及近側(cè)2瓣有深紅色斑點(diǎn);雄蕊7~10,花絲下部有稀疏細(xì)毛;花藥紫色;子房卵圓形,密被硬毛,柱頭頭狀。蒴果卵圓形,長5~8毫米,密被硬毛。花期4月。果熱期10月。
    生于山坡或平地,林中、巖畔。分布河南、湖北及長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杜鵑花根)、莖葉(杜鵑花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4~5月盛開時(shí)采收,曬干。
    【化學(xué)成分】花含花色甙和黃酮醇類,均為花的色素。最常見的紅色素(花色甙)為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和矢車菊素3,5-雙葡萄糖甙。一般這二種色素同時(shí)存在。紫花的花色甙中含錦葵花素3,5-雙葡萄糖甙。最常見的黃酮醇類為杜鵑黃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紫花的黃酮醇類中還含楊梅樹皮素5-甲醚。
    【藥理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紅煎劑有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離出的結(jié)晶甲和結(jié)晶乙(黃酮化合物)也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灌服煎劑有祛痰作用(酚紅法)。豚鼠腹腔注射煎劑無干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
    【性味】酸甘,溫。
    ①《綱目》:"味酸,無毒。"
    ②《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酸辛,無毒。"
    【功用主治】和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濕。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崩漏,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吐血、衄血。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癥,去風(fēng)寒,和血。"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止紅崩;浸酒內(nèi)服,可治風(fēng)濕。果實(shí)止傷痛。"
    ③《四川中藥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內(nèi)傷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花:煎湯,0.5~1兩;果實(shí):研末,3~5分。
    【選方】①治月家病,經(jīng)閉干瘦:映山紅二兩。水煎服。
    ②治跌打疼痛:映山紅子(研末)五分。用酒吞報(bào)。
    ③治流鼻血:映山紅花(生的)五錢至一兩。水煎服。(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④治白帶:杜鵑花(用白花)五錢,和豬腳爪適量同煮,吃湯和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在線工具導(dǎo)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