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menuitem id="e5txj"></menuitem>

    <small id="e5txj"><menuitem id="e5txj"></menuitem></small>

    【郭氏簡介】
    郭是以所居住的地域在城里命名族稱的。
    根椐古籍《尚書·堯典·禹貢》記載,大禹的父親鯀首次創(chuàng)造了“城郭”,據(jù)此推論郭姓可能是崇拜鯀的。
    郭像四方的城樓的整體形狀,以此為圖騰標志。居住在東城的稱東郭,居住在西城的稱西郭,居住在南城的稱南郭,居住在北城的稱北郭。
    郭姓之郭,特指齊國首都。郭姓始祖禺虢,周文王弟虢仲虢叔,以虢為郭,姬姓別支。
    郭姓得姓始祖:城郭得姓 始祖虢公

    參見:郭



    【家規(guī)祖訓】尊祖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培其根,枝葉盛茂。水養(yǎng)其源,河海納吐。比人禽獸,誰不震怒。
    惟豺與獺,生知報哺。亦有狐貍,死首邱顧。何以為人,不念爾祖。時祀匪懈,受天之佑。

    敬宗
    惟祖有功,惟宗有德。亦有積德,以衍今日。 宗之有祖,惟爾之食。宗之有類,惟爾之錫。
    胎孫其謀,子以燕翼。敷時繹思,寢成斯變。 雨露時降,凄慘怵惕。人不敬宗,是謂伐德。

    事親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不離于里,不屬于毛。 饑寒衣哺,疾痛抑搔。子路負米,雖貧亦多。
    溫裾一絕,痛恨如何。亦有慈鳥,守林夜號。 報德罔極,棘人伊蒿。哀我人斯,三復蓼莪。

    睦族
    惟吾氏族,人百其身。惟吾氏族,其初一人。 一木而分,一氣而陳。陳陳相因,是以百身。
    身有其分,亦一其心。大小相恤,禮義相成。 患難相扶,疾病相臨,爾族既睦,受天之慶。



    【郭氏家譜】家乘鋪諜
    郭氏家族所修族譜現(xiàn)保存在世的大約有上百種,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國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譜現(xiàn)存有兩種:一是《鳧溪郭氏宗譜》,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萬歷十一年(“83年)家刻本,現(xiàn)收藏在我國國家圖書館;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陽郭氏譜》,明代人郭興重修,明萬歷二十八年 (1600年)抄本,現(xiàn)日本和美國各收藏一部。

    家譜名稱列表
    【天津】郭氏家譜四卷首一卷 (清)郭采軒等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 四冊 美國
    【山西太谷】郭氏家譜不分卷 (清)郭在朝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序?qū)懕?五冊 日本 美國
    【黑龍江】黑水郭氏家乘八卷 (民國)郭克興輯 民國十四年(1925)-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 北圖(又一部三卷) 首都圖(世系錄二集) 歷博(存世德錄)考古所(存世系錄) 人民大學(存世系錄) 中央民院(六卷) 南京大學(存世德錄初集)日本(存鄉(xiāng)土 錄)美國(四卷) 注:為旗籍郭博勒氏的簡稱。
    【江蘇泰縣】泰邑郭氏七修族譜四卷 (民國)凌德璽纂輯 郭明成主修 民國十七年(1928)凌慶齋七鳳堂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注:清道光十五年郭之興始修。
    【江蘇】如皋郭氏宗譜十卷卷首二卷 (民國)郭全富主修 郭雍男纂輯 民國九年(1920)懿德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
    【江蘇鎮(zhèn)江】潤東郭氏家乘八卷 (清)郭正臺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詒政堂活字本 八冊 歷史所 注:明崇禎三年郭漢始修,此為六修。
    【江蘇鎮(zhèn)江】京江郭氏家乘八卷 (清)郭開溎修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續(xù)古堂活字本 北圖 歷史所 人民大學 南開大學 寧圖 吉林大學 江蘇鎮(zhèn)江市博 日本 美國
    【江蘇丹陽】郭氏宗譜□□卷 木刻本 江蘇丹陽縣珥陵鄉(xiāng)志辦(存一卷)
    【江蘇揚中】郭氏家譜□□卷 民國間木刻本 七冊 江蘇揚中市 (0523-5109836想了解此家譜,謝謝!)
    【江蘇】江陰明威郭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郭洪祥等修 清光緒五年(1879)仁德堂刊本 四冊 美國
    【浙江杭州】郭氏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鈔本 二冊 湖北圖 注:書名本擬定,記事至清光緒七年。
    【浙江】蕭山郭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民國)郭元鑒 郭熊重修 民國二十年(1931)敬愛堂活字本 十二冊 河北大學 浙江圖 杭州大學
    【浙江桐廬】汾陽郭氏宗譜□□卷 民國間木活字本 浙江桐廬縣檔(存卷2-5、7)
    【浙江】寧波縣郭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慶湘 郭謙益纂楫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木刻本 六冊 河北大學
    【浙江鄞縣】鄞東韓嶺郭氏宗譜二卷 (民國)王懷忠 郭士簣等纂修 民國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一冊 天一閣
    【浙江蘭溪】汾陽郡郭氏宗譜九卷 清光緒三十年(1904)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高潮鄉(xiāng)會橋
    【浙江蘭溪】靈湖郭氏宗譜二十五卷 (民國)郭光卿等纂修 民國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 浙江蘭溪縣靈洞鄉(xiāng)不源
    【浙江蘭溪】汾陽葉院郭氏宗譜十三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汪高鄉(xiāng)
    【浙江蘭溪】郭氏宗譜二十四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板橋鄉(xiāng)下郭村
    【浙江東陽】汾陽郭氏家譜二卷 (民國)郭小弟纂 民國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六石鄉(xiāng)方回村 注:譜始修於宋慶元年間。
    【浙江常山】郭氏宗譜二卷 (清)韓旭思重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招賢鄉(xiāng)沙帽山村 注:始修於清康熙十七年(1638)黃世南。
    【浙江臨海】更樓郭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序刻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7-10)
    【浙江臨?!颗_臨康谷郭氏宗譜□□卷 (清)李廷銓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刻本 浙江臨海縣康谷鄉(xiāng)西岙材(存二卷) 注:譜首修於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臨海】更樓郭氏宗譜十卷首一卷 (清)郭曉峰纂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 浙江臨??h博(存卷首、卷1、4、5、7-9) 注:明萬歷九年郭達泉首修。
    【淅江臨海】臺臨康谷郭氏宗譜五卷 (民國)陳韻裳 呂調(diào)纂 民國四年(1915)天臺陣孟焚梓木活字本 浙江臨??h康谷鄉(xiāng)西忝村(存卷1-3) 注:譜首修於宋淳熙六年郭葵。
    【浙江仙居】樂安郭氏宗譜□□卷 (清)郭簾青纂 清光緒十四年(1888)序刻本 浙江臨??h博(存卷1、7、10、12、17、22、27、28)
    【浙江仙居】樂安郭氏宗譜 (民國)郭壽祺纂 民國七年(1918)序刻本 浙江臨??h博(存卷1、16、24、28、32) 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浙江仙居】樂安郭氏宗譜四十卷 (民國)郭華等纂 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臨海縣博(存卷1、4、6、7、13、17-39) 注:宋嘉定三年郭磊卿首纂《郭氏家史》。
    【安徽合肥】郭氏宗譜八卷 (民國)郭能盛等修 民國十七年(1928)汾陽堂活字本 十六冊 美國
    【安徽】續(xù)溪縣南開享敘堂宗譜十卷 (清)許文源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活字本 十冊 北圖
    【安徽】宿松郭氏宗譜十三卷卷首二卷 (民國)郭氏族人修 民國四年(1915)忠孝堂活字本 十四冊 北圖
    【安徽】毫縣郭氏宗譜十卷 (民國)郭鴻詒 郭文徹等纂 民國十五年(1926)由義堂活字本 八冊 北圖 歷史所 注:清光緒末郭玉珍始修。
    【福建】福州郭氏支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郭柏蒼等六修 泯同治十三年(1874)序 光緒三十一年 (1905)刊本 八冊;日本 美國
    【福建福州】閩中郭氏支譜大略不分卷 (清)郭柏蒼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福州郭氏刊本《郭氏叢 刻》第一冊 首都圖 北京師大 福建圖 福建師大
    【福建】福州郭氏支譜十卷 (清)郭杰昌等修 清光緒十八年(1892)刻本 五冊 福建圖
    【福建】福州郭氏支譜十卷 (清)郭兆昌等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 八冊 福建圖(二部)
    【福建】福州郭氏支譜十卷首一卷 (民國)郭兆昌 郭則壽重修 民國九年(1920)第九次重修本 福建師大注:譜首修於明隆慶六年郭大韶。
    【福建甫田】魏塘郭氏族譜不分卷附世慶堂家志 清末手寫本 五冊 歷史所 注:清初郭紹榮始修。
    【福建莆田】郭氏世譜志不分卷 清人編 舊鈔本 福建師大
    【福建莆田】郭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郭嗣蕃編 民國九年(1920)修鈔本 福建師大
    【福建】泉州郭氏族譜不分卷 (明)郭萌等修 (清)郭肇汾續(xù)修 據(jù)泉州郭氏鈔本傳鈔 一冊 福建圖 福建師大 注:郭萌始修於明正統(tǒng)元年。
    【福建惠安】汾陽奇山二房郭氏族譜 (清)郭天合纂修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 約民國元年 (1912)重鈔本 一冊 臺灣
    【福建南安】蓬島郭氏家譜二卷 (清)郭章等纂修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刊本 二冊 臺灣
    【福建南安】蓬島郭氏家譜□□卷 (民國)郭章等修 民國十九年(1930)木刻本 美國(存卷首、卷2上、卷5-7、9、12、16)
    【福建南靖】郭氏族譜及地契 清道光十五年(1835)鈔本 一冊 臺灣
    【福建漳州】澎湖郭氏流傳派家譜 (清)郭朝勛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鈔本 一冊 臺灣
    【福建漳州】汾陽郭氏譜一卷 (明)郭興重修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鈔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江西】萬載田下郭氏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偌等纂修 清光緒七年(1881)木活字本 江西圖(三部皆不全)
    【江西】萬載田下郭氏族譜□□卷 (清)郭士杰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7、10、11、14)
    【江西】萬載田下郭氏族譜□□卷 (清)郭士杰撰 民國三年(1914)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10、11、20)
    【江西】萬載田下郭氏族譜□□卷 (民國)郭安瀾撰 民國二十七年(1938)木活字本 江西圖(存卷12、13、21)
    【山東歷城】郭氏族譜不分卷 (清)郭紹庭序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 一冊 美國
    【山東濰坊】郭氏族譜八卷 (清)郭見龍等重修 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 遼寧圖 注:記事至清嘉慶十九年。郭一琪首修於康熙 二十六年。
    【山東濰坊】郭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阮容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遼寧圖 注:記事到清同治十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郭一 琪首修。
    【山東灘坊】郭氏族譜不分卷 郭苗由修。 刊本 十冊 科圖
    【河南開封】大粱郭氏世譜□□卷 民國石印本 南開大學(存世系一冊)
    【河南】新鄉(xiāng)郭氏族譜十二卷 (民國)郭荃階 郭慶云續(xù)修 民國四年(1915)刻本 河南大學(不全)
    【湖北新洲】郭氏宗譜首四卷 (民國)郭子秀 郭席珍等續(xù)修 民國十六年(1927)刻本 湖北新洲縣辛沖鎮(zhèn)四崗村 注:清光緒十五年郭可第郭平衡等創(chuàng)修。
    【湖北新洲】郭氏宗譜 (民國)郭云漢續(xù)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鳳凰鄉(xiāng)鄭家圍村
    【湖北新洲】郭氏宗譜四十卷首十四卷 (民國)郭啟愛 郭可裕等四修 民國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三店鎮(zhèn)三店村 注:清道光四年郭春亭創(chuàng)修。
    【湖北新淵】郭氏宗譜四卷首二卷 (民國)郭存瑜 郭宗林等創(chuàng)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三店鎮(zhèn)竹園村
    【湖北浠水】汾陽郭氏宗譜□□卷 清光緒八年(1882)木刻本 湖北浠水縣博(存卷1、2)
    【湖北浠水】薪水郭公家乘摘錄不分卷 民國桐鳳樓鈔本 一冊 湖北圖
    【湖南】郭氏族譜□□卷首三卷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活字印本 湖南圖(存卷首中) 注:該族散居沅江、益陽、漢壽等地。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河頭郭氏七修族譜不分卷 清光緒間活字本 湖南圖(存七冊)
    【湖南湘潭】中湘金霞山沙頭郭氏九修族譜〔汶祖房道支〕〔分興仁、興讓兩支〕點頷堂編印〔興仁分下有共四卷,四至七卷,十八派至二十三派〕〔興讓分下有兩卷,八至九卷,十一派至二十三派〕
    【湖南湘潭】郭氏五修族譜二十二卷 (民國)郭孝成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汾陽堂排印本 廣東中山圖(缺卷15上) 注:清乾隆三十四年郭速衢首撰。
    【湖南湘潭】上湘石屋街郭氏三修族譜十卷首二卷 (民國)郭葆鶴 郭良禮等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十一冊 河北大學
    【湖南湘鄉(xiāng)】郭氏重修族譜十二卷 (清)郭然卓纂(序) 清道光四年(1824)文美堂刻本 湖南圖(存卷l)
    【湖南】湘鄉(xiāng)油榨鋪郭氏讀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再中 郭春闡修 郭德享 郭年延續(xù)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二
    【湖南】湘陰郭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郭嵩燾編 清咸豐七年(1857)刻本 遼寧大連市圖(存5卷)上海圖 美國(缺3卷) 注:清道光三年郭世俘、郭諄世創(chuàng)修。
    【湖南永興】長樂郭氏六修族譜不分卷 (清)郭大聰纂修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世德堂活字本 六冊 歷史所
    【湖南麻陽】郭氏族譜十三卷首二卷 (民國)郭元勛 郭昌明總纂 民國五年(1916)刻本 歷史所
    【湖南沅江】郭氏續(xù)修支譜十二卷 清光緒三年(1877)張善哉活字本 湖南圖
    【湖南沅江】沅邑汾陽郭氏四修支譜十二卷首一卷 (清)郭達全 郭端午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1894)汾陽堂活字本 湖南圖
    【廣東番禺】郭氏族譜不分卷 (清)郭富謙重編 清光緒五年(1879)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廣東番禺】郭氏懷江房譜不分卷 (民國)郭成輝 郭全帶等纂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廣東潮州】郭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十六年(1927)潮州梁永昌印本 一冊 廣東汕頭市檔
    【廣東中山】香山郭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郭鳳輝等編 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 一冊
    北圖 上海圖 注:封面、書簽題《中山良都竹秀園郭氏家譜》
    【廣東中山】郭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郭月朋 郭梓南等重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鉛印本
    廣東中山市檔
    【廣東】中山郭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郭尚媛監(jiān)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治本堂刊本 十六冊 美國
    【廣東南?!抗献遄V不分卷 (清)郭杖蒲編 清宣統(tǒng)元年(1910)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廣東】大埔郭氏族譜二卷 (民國)郭惠南等修 民國十八年(1929)刊本 一冊 美國
    【四川】瀘縣丁市霸郭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郭錫文修 民國十七年(1928)瀘縣郭氏石印本 二冊 南京大學
    【四川安岳】郭氏族譜三卷 (民國)郭祖彤續(xù)修 民國間木活字本 二冊 四川圖 注:郭文錦首修於清乾隆年間。
    【四川資陽】郭氏家譜三編四卷 (民國)郭希振續(xù)纂 民國二年(1913)修民國十一年(1922) 資陽郭氏家祠石印本 四冊 四川重慶市圖
    【四川隆昌】郭氏族譜不分卷 (清)郭光壎等續(xù)修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排印本 四冊 南開大學 四川圖 注:始修於康熙五十六年,此為四修。
    【臺灣澎湖郭氏流傳派家譜】不分卷 (清)郭朝勛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鈔本 一冊 美國
    【鳧溪郭休宗譜】不分卷 (明)郭志高纂修 明萬歷十一年(1583)家刻本 一冊 北圖
    【五谷溪郭氏族譜序】 (清)郭文良 郭文璽等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鈔本 一冊 臺灣
    【郭氏族譜】十卷首一冊末三冊 (清)郭培由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十四冊 北圖
    【郭氏族譜】十卷首一冊末三冊 (民國)郭勵孚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鉛印本 十四冊 北圖
    【雉水郭氏宗譜】二十三卷 (清)郭先培修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汾陽堂活字本 二十冊 北圖
    【郭氏族譜】一卷 (清)郭通磐纂修 稿本 山東圖
    【汾陽郭氏八修宗譜】十二卷 (民國)郭衷棠等主修 郭衷儒等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崇本堂刻本 十冊 湖北圖
    【郭氏族譜】四卷 (民國)郭光 纂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排印本 四冊 四川圖
    【郭氏副使祠宗譜】不分卷 (民國)郭彤纂修 民國石印本 一冊 四川圖
    【郭子儀家譜】不分卷 石印本 四冊 上海圖
    【郭氏宗譜】□□卷 油印本 江蘇豐縣博(存一卷)
    【江蘇揚中市新壩鎮(zhèn)原郭家埭郭氏家譜】 郭順智纂修(2002年) 鉛印本 一冊



    【歷史淵源】 1、相傳,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當古老的淵源。
    2、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惫c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后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
    3、出自商代郭崇之后。據(jù)《三一經(jīng)》記載:商有郭崇??芍檀^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4、出自姬姓,周代虢國的子孫后代是當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們以郭為姓,淵源自姬姓,又多半與河南、山西有關。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東虢,東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結(jié)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於驪山,周王室被迫東遷。當時,鄭武公與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陽,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平王依重,同時把鄭國從陜西遷到河南虢(即東虢)、鄶之間。為興建鄭國,鄭武公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滅鄶國,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并東虢。從此,鄭國日漸強盛,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楚國趁機起兵向周平王問罪,率陸渾(地在河南省嵩縣東北)之師,逼近洛陽。周平王大懼,于是把虢叔裔孫虢序封于陽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稱“郭公”,于是,其后代遂成郭姓。
    5、以封地為姓,史載,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為姓的,又因虢、郭同聲之轉(zhuǎn),故虢、郭二姓互通。
    6、以居處命氏。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園、池的人,分別以“城”、“郭”、“園”、“池”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義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



    【遷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發(fā)源地當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先秦兩漢時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陜西、河南為主,“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并成為后來郭姓人繁衍播遷的主要支源,逐漸在陽曲、馮翊、華陽、京兆(今陜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屬河北?。?、彭城(今江省蘇徐州)、館陶(今屬河北?。?、曲沃(今屬山西省)、河內(nèi)、廣平、邯鄲、河東聞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戰(zhàn)禍的大批南下遷徙者,郭姓人開始在浙江、江蘇等地散居,南遷者尤以太原郭姓為多;隋唐時期,山西、山東以郭姓為第一大姓。這一時期,除戰(zhàn)亂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外,還形成以華陰郭子儀為始祖的汾陽(今山西省靜樂一帶)望族。后汾陽郭姓后裔嵩入閩成為福建郭姓始祖;從五代到宋元時期,隨著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遷,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后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后發(fā)展為臺灣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明清時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國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約占全國漢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歷史名人】
    郭 隗:戰(zhàn)國時代燕國大臣,為燕昭王招賢納士出計獻策,為燕國的興起作出了貢獻。
    郭 伋:東漢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人,初為漁陽都尉,王莽時,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陽人,西晉時的玄學名士。
    郭 璞: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博學多才。代表作為《游仙詩》,著有《江賦》等著作。并注釋《爾雅》、《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楚辭》等典籍,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人,五代時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時的一系列改革為趙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革除舊習的周太祖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生于公元904年,公元951年稱帝,至954年病逝,在位四年,年號:廣順、顯德。太祖,邢州(今河北邢臺)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郭簡曾任刺史,在戰(zhàn)亂中被殺,不久,母親也相繼去世。郭威從小依靠姨母韓氏提攜撫育。18歲時,應募做軍卒,仗著一身勇力,加上學了一些兵法,一步一步爬了上去。郭威即位稱帝時,年近五十歲,三十年的軍旅生活,給他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常以前代的興衰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
    郭威針對前朝弊政,進行了一些改革,刑罰有所輕減,某些苛稅被廢止,部分官田散給佃戶,停止州府南郊進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郭威在五代確是一位較好的皇帝。他死于954年,時年51歲。
    郭 象:西晉學者、玄學大師,所撰《莊子注》對后世影響很大。
    郭 嘉:三國時魏曹操謀士。多謀善戰(zhàn),屢建謀功,尤以官渡之戰(zhàn)顯名。
    郭 沔: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時音樂家、琴家、浙派創(chuàng)始者。作《瀟湘水云》、《泛滄浪》、《飛鳴吟》等曲。
    郭 標:廣東省中山人,近現(xiàn)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亞華僑領袖。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省華縣)人,唐代軍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亂,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中功績卓著。
    郭忠?。郝尻枺ń駥俸幽鲜。┤?,宋著名畫家、文字學家。著有《佩 》三卷、《汗簡》等。
    郭若虛:宋代太原(今屬山西?。┤耍麜嬙u論家,所著《圖畫見聞志》集中體現(xiàn)了他在繪畫上的主張及見解。
    郭守敬: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人,元朝著名文學家、水利學家、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主持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
    郭子興:元代定遠(今屬安徽省)人,為元末起義軍中江淮地區(qū)首領,后被朱元璋追封為滁陽王。
    郭亮生:清代常寧(今屬湖南?。┤?。自幼研習岐黃醫(yī)術,醫(yī)術精湛,著有《豆麻心經(jīng)》一書。
    郭嵩燾:清代湖南湘陰人,為中國第一位駐英大使,曾任廣東巡撫、兵部侍郎等職。
    郭沫若:四川省樂山人,現(xiàn)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著有《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許多著作。
    郭永懷:山東省榮城人,著名的空氣力學家,我國導彈、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著名的軍事學家。曾任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1955年授中將銜,是位集詩人、學者與書法家于一身的將軍,是國內(nèi)外公認的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權威。郭化若原來文化水平很低,只上過5年學,全靠自學考入黃埔軍校,學完中學的數(shù)理化知識。他從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孫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書。解放后,他將大量論文匯集成冊,成了我軍研究軍事辯證法的專家。
    郭小川:河北省豐寧人,現(xiàn)代詩人。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秘書長、《人民日報》特約記者。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馬來西亞華人企業(yè)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曾被推選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漢末大司農(nóng)郭全代居太原陽曲,生蘊,蘊生準、配、鎮(zhèn)。準,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陽太守,其婿有裴秀、賈充。鎮(zhèn),尚書郎、昌平侯。鎮(zhèn)七代孫祚,后魏左仆射、東光文貞公。曾孫士謙、士倫。士謙玄孫由為駙馬。士倫,唐倉部員外、深州刺史。曾孫珍,桂州都督。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將軍蒲城公郭榮,太原人,后居華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榮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廣敬。敬君生依仁。廣敬左威衛(wèi)大將軍,禮部尚書。廣敬生昶,慶州刺史。郭子儀說:榮,父叔進之后。進曾孫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生子秀、子儀、子英等11子。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準孫正,因官馮翌,居焉。裔孫彥,周兵部尚書。孫福始,唐綏州刺史。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京兆郡: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qū),在今天陜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開基祖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準八代孫。嵩生衍,隋左衛(wèi)大將軍,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儉。斌為隋武強公,生依宗。宗生襲慶、襲業(yè)。業(yè)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駙馬都尉。液生由峋。襲慶臺州刺史,生味先、味賢。味先生景華。味賢生雄、儒華。雄吏部郎中,儒華校書郎。嗣本司農(nóng)卿,生紹宗、齊宗。紹宗徐州刺史,齊宗司農(nóng)郎中、懷州刺史。曾孫求商州刺史。儉生敬宗、肅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孫南金,硤州刺史肅宗孫渙,榮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劍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肅宗少子襲承左拾遺。
    河內(nèi)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開基祖為唐中書侍郎、平章事、穎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館陶郡:此支開基祖為唐齊州刺史郭慶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禮刑三尚書、平章事、代國公。生晟,鴻臚卿、左驍衛(wèi)將軍。生箴、膳、兵員外。
    昌樂郡: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郭泰之后。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載:后漢末大司農(nóng)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配、鎮(zhèn)。鎮(zhèn)封昌平侯。后漢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孫居魏州昌樂。
    陽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縣。
    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開基祖為北齊黃門侍郎平章事郭舉,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潤、納。潤起居舍人,納為給事中,陳留采訪使,生賁、謨、霸。納兄孫監(jiān)察御史、陽翟公。郭孝恪,潁川陽翟人,生待封,左衛(wèi)將軍、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曲 沃:郭鎮(zhèn)后,唐蒲州刺史,子賤。
    河 內(nèi):晉郭默。武昌,晉郭納、郭察。
    西 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勝縣)郭公仆,西漢人。
    云 中:(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郭昌,東漢人。
    洛 陽:后漢郭整,六代孫荷。
    邯 鄲:郭縱,冶鐵富捋王公。
    聞 喜:晉郭璦,建平太守,生璞、驁。
    敦 煌:晉郭禹,太傅左長史。
    晉 昌:唐左武將軍郭知運,生英杰、彥英、協(xié)。祖籍太原。協(xié)生嘉。彥英劍南節(jié)度使。馮翌,光祿少卿郭仁助,生茂瑋,瑋生崇禮、崇默、崇嗣。禮濟州刺史,生震、觀、豫。震左司員外郎。觀拾遺。豫生圖,圖生降,降鴻臚卿,生同知、同節(jié)。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損,庫部員外。
    京 兆:工部郎中郭虛巳,生恕、弼、彥、樞。恕少府少監(jiān),彥錦州刺史,樞京兆兵曹、右驍衛(wèi)將軍。齊州歷城,北庭都護郭虔。

    2、堂號
    尊賢堂:戰(zhàn)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如招賢,先從我開始。你把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庇谑钦淹踅o他建了宮室曰金臺,并敬郭如老師,后來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紛紛歸附燕國,燕國于是強大起來。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華陰堂”、“馮翊堂”、“汾陽堂”等。



    【郭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郭姓宗祠門楣題辭〗
    汾陽世澤
    “汾陽世澤”,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東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陜地有北虢、東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孫便稱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襲爵者。分支繁衍極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處:即太原、河南、潁川、東郡、馮翊。至唐代,郭姓出了個威名蓋世的大將軍郭子儀,他統(tǒng)帥大軍,英勇善戰(zhàn)、歷時三載,征戰(zhàn)無數(shù),終于平定了安史之亂,使唐朝轉(zhuǎn)危為安,國威大振,為其后唐室中興立下了曠世功勛。唐王加封其為“代國公”、“汾陽郡王”,唐德宗尊其為“尚父”。此時的郭氏可謂名冠一時,聲振朝野,郭氏的興盛亦如日中天。為紀念這位榮耀的顯祖,郭氏取堂號為汾陽堂。對郭子儀的功勛,歷代名人多有贊譽(如宋代范仲淹歐陽修、寇準、明代解縉等)。今錄范仲淹詩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儲勛汝更多。心服邊戎都將相,身扶國祚宰山河。鈞衡自秉分輕重,鼎鼐端居本讓和。圖像凌煙為第一,名鐫金石永難磨?!?br />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北宮史表;
    東國人倫。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時燕國大臣郭隗。下聯(lián)典指東漢學者郭泰。博通墳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數(shù)千人,名震京師。

    道學千士;
    綱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宋開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從程頤學《易經(jīng)》和《中庸》。進士出身,靖康年間官永興軍路提點刑獄,金人侵永興,他與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戰(zhàn)死。他曾命名書房為“兼山”,學者稱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聯(lián)典指唐代大將郭子儀,華州鄭縣人,以武舉歷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jié)度使,在河北擊敗史思明。肅宗即位后,他為關內(nèi)河東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官中書令,后又晉封汾陽郡王。“綱佐”,指官員中的主管和輔佐。郭子儀以一身系天下安危達二十年,故如此稱謂。此聯(lián)另有不同版本,下聯(lián)前二言“綱佐”為“綱目”。

    汾陽世澤;
    虢國家聲。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封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虢國為周諸侯國,后裔改虢姓為郭。

    金臺師事;
    竹馬歡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戰(zhàn)國郭隗,燕昭王為隗筑黃金臺,以招徠人才,樂毅、鄒衍等聞風而至。下聯(lián)典指東漢·郭伋,有德政,民樂年豐,兒童數(shù)百,騎竹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闕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縣。下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祖籍為山西陽曲(當時稱汾陽),因而封為“汾陽王”。在陽曲東南是壽陽和樂平,為郭子儀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為郭子儀長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儀的五個兒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處。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后,本氏族便以“汾陽”為堂號。其后,郭子儀那些枝葉茂盛的子孫,便以“汾陽”兩個字作為家族的表記。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陽郭氏”,誰都知道那便是“郭子儀”的子孫,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謚于言表。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雖然祖居四川省樂山,可其故居門庭上醒目書懸:“汾陽世第”。這無疑是向子孫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脈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參觀杏花村汾酒廠時就曾說:郭姓始祖在汾陽。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雙闕家聲大;
    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相國家聲大;
    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同上。

    汾陽家聲遠;
    鄂渚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湖北省漢口沿長江一帶的郭氏宗祠聯(lián)。

    抱玉三朝楚;
    懷書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郭向詩句聯(lián)。

    閣連云一色;
    池帶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唐代大臣郭震詩句聯(lián)。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晉水功勛世族;
    汾陽將相傳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郭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共賞松石間意;
    自謂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清代詩人郭麟撰書聯(lián)。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晉水功勛綿祖德;
    汾陽將相舊家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郭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功封虢叔家聲遠;
    威重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四川省大英縣隆盛鎮(zhèn)檀木灣村郭氏宗祠聯(lián)(1)。

    祖德問安猶點頷;
    我裔繼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四川省大英縣隆盛鎮(zhèn)檀木灣村郭氏宗祠聯(lián)(2)。上聯(lián)典出《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的有關郭子儀的史實。這段史實《舊唐書》記載道:唐德宗時,郭子儀被封為宰相,尊稱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冊封2000戶,給皇糧1500人,馬200匹;建宗2年,郭子儀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儀,郭子儀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頭謝恩?!杜f唐書》還記載,郭子儀8個兒子7個女兒、孫和外孫數(shù)十人,每年未向郭子儀拜年問安時,郭子儀認不完這些孫子和外孫,只能點頷作答。這二段歷史即謂之為“點頷流輝”。

    瀟湘水云留雅韻;
    關山春雪展新圖。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宋古琴演奏家郭沔。有《瀟湘水云》等流傳于世。下聯(lián)典指北宋畫家郭意。工山水,與李成并稱“李郭”,為山水畫主要流派之一。有《關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濃墨盛硯底;
    萬木長毫挺筆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現(xiàn)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郭沫若撰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池聯(lián)。

    郭子精忠復唐室;
    燕招賢士筑金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下聯(lián)典出指戰(zhàn)國·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遠;
    地卜奇山甲第興。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惠安縣百崎回族鄉(xiāng)郭氏宗祠聯(lián)(1)。百崎回族鄉(xiāng)是福建省18個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中惟一的回族鄉(xiāng),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這里景秀物華,地靈人杰,優(yōu)越的地理、優(yōu)良的歷史、優(yōu)秀的人文增強了整個鄉(xiāng)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廟是一座構(gòu)筑典麗、恢宏壯觀、凸顯明代建筑風格的古祠,全廟長37.6米,寬17.6米,屋脊高達9米,為皇宮式的木石結(jié)構(gòu)建筑。距圍墻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著“午門”的遺跡,午門遺址中間是大門,兩邊是側(cè)門,花崗巖石礅所雕的云月圖案表現(xiàn)了伊斯蘭的風格。午門是皇宮式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來到午門前都必須下轎、下馬,步行而進。順著午門進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圍墻西南角水溝涵口的盤形石頭上面刻著螺旋形的花紋,這里的回民稱它為“分水石”,水溝里的水通過這里時會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脈旺流長,而且還寄望遠支的族裔應當溯本追源,回報祖德宗功。大門上的這副對聯(lián),道出了郭氏的淵源。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織女賜詞,汾陽壽考;
    郭主好禮,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以平安史之亂功封汾陽王,相傳織女賜其詞“大富貴亦壽考”。下聯(lián)典指漢·郭昌,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好禮節(jié)儉,綽有母儀。

    派出汾陽,將相兩朝濟美;
    堂居晉水,簪纓百卉傳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郭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見虜單騎,遠祖忠貞昭日月;
    旌閭雙闕,先人孝德動乾坤。
    ——戴大賓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莆田縣郭氏宗祠聯(lián)。

    祖汾陽、派富陽、族螺陽,三陽開泰;
    原晉水、分法水、聚奇水,萬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福建省惠安縣百崎回族鄉(xiāng)郭氏宗祠聯(lián)(2)。百崎回民的開基祖郭仲遠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從泉州法石(今石頭街),帶著妻兒遷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濱,就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奇山之下安居樂業(yè),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1.3萬多人的百崎回族鄉(xiāng)。大門上面匾額題字“汾陽衍派”,“汾陽”是漢族郭姓的堂號,源于他們的始祖郭子儀曾經(jīng)被封為“汾陽王”。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為什么自稱是漢人郭子儀的后裔呢?原來元朝時發(fā)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風波,郭氏回民為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只好寄托在汾陽郭氏望族的名分下。這與大門的匾額異曲同工,當時的嚴峻局勢可窺一斑。其實,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經(jīng)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陽縣的郭家村,歷經(jīng)數(shù)代繁衍至郭德廣,他的阿拉伯名譯音為伊本·庫斯·德廣貢?!皫焖埂迸c“郭氏”諧音,這就是回族人漢族姓的由來。

    譜衍汾陽,念祖德之貽,謀世傳忠孝;
    堂居晉水,承天朝之寵,渥罔替簪纓。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郭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汾陽詩禮傳家,科甲名未即光繩祖武;
    晉水簪纓奕世,盡忠孝已涅克裕孫謀。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郭姓宗祠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萬里尋根鄉(xiāng)關何處,黃河岸邊虢國文明光華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郭氏祭祖聯(lián)。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豈止六壬淺術;
    今代德門,惟陰行善使累葉繁盛,更多三甲壽征。
    ——吳汝綸撰郭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聯(lián)。

    祖汾陽、派富陽、族螺陽、旅臺陽,一陽光照天下;
    原晉水、分法水、開奇水、聚淡水,萬水瀠洄吾宗。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懸河”源于《晉書·郭象傳》。
    晉代的郭象是一個著名的清談家。他幼年非常好學,善于思考問題,對于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事情,他總喜歡探個究竟。成年后,在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就,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當成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專心讀書,所以知識非常淵博。講解問題時能夠把事情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喜歡發(fā)揮自己的見解。當時的太尉王衍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
    后來,人們就用“口若懸河”來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近現(xiàn)代名人】
    【烈士簡介】
    郭繼枚(1893-1911),廣東省增城縣福和都(今福和鎮(zhèn))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生于馬來西亞霹靂州務邊埠。先后在務邊埠小學和怡保保育才學堂就讀,成績優(yōu)良。自幼學習英文,早年人填羅育才學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長返回故里,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適值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國內(nèi)革命風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復游南洋,郭繼枚在務邊埠聆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演說,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國目睹清政府的腐敗,對祖國和鄉(xiāng)親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務邊埠加入同盟會,積極活動,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1911年初,父親讓他與邱氏完婚,想籍兒女之情轉(zhuǎn)移其革命之心。此時正值同盟會密謀在廣州起義,郭繼枚毅然告別結(jié)婚僅三天的妻子,回國參加起義。臨行時對妻子說:“我還未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說:“我耽誤你了,這次遠行成敗難測,你不必記掛我,倘有不測,請你為我在父親面前盡孝!” 2月27日,與余東雄至廣州。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為攻打總督署的先鋒隊(決死隊)隊員,奉黃興之命隨何克夫炸兩廣督署,冒險爭先,絲毫不畏懼,在雙門底(今廣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斃8名清軍,為直搗總督署開辟前進道路。事敗后與何克夫退至大南門內(nèi),彈藥盡絕,撤退時,在南大門三兜村(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彈犧牲,年僅18歲。葬于廣州黃花崗上,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為紀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廣州市增城區(qū))荔城鎮(zhèn)命名了一條繼枚路,在其鄉(xiāng)修建一間繼枚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級領導人名錄】
    郭子化副部長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縣人。早年就讀于省立徐州第七師范學校。1919年參與領導響應北京五四運動的學生愛國運動,被推選為徐州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曾領導組織宣傳隊和抵制日貨小分隊,到各商店、火車站查禁日貨。后成立徐州地區(qū)八縣學生聯(lián)合會,被選為副會長。1920年夏參與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小組。1921年1月組織成立進步學生團體赤潮社,創(chuàng)辦《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區(qū)著名的學生領袖。1924年春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北伐軍打到武漢時,受中共組織的派遣,參與國民黨江蘇省黨政訓練班的籌辦工作。從而開展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接觸了不少國民黨黨員,和徐州地區(qū)不少上層人士都有交往。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正確路線的感召下,使他們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后,在家鄉(xiāng)從事教育,秘密進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泗縣縣委組織部長兼馬廠區(qū)委書記。1930年8月領導發(fā)動泗縣農(nóng)民暴動,失敗后轉(zhuǎn)至沛縣任教。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縣委組織部部長兼中共薛湖區(qū)委書記。1932年10月底受中共徐州特委派遣,以行醫(yī)為名到棗莊,在老街西門外雞市租了兩間草棚開起藥鋪,后發(fā)展成“同春堂”藥店。此后以行醫(yī)為掩護,肩負起重建棗莊黨組織和開展工人運動的任務。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棗莊礦區(qū)工委,任書記。1935年2月成立中共蘇魯邊區(qū)臨時特委,任書記,在同上級組織失去聯(lián)系情況下,獨立地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積極發(fā)展抗日救亡活動。5月去沛縣幫助建立縣委,組織發(fā)動兩萬余群眾的圍城斗爭,領導發(fā)動徐州賈旺煤礦5000工人罷工27天。1936年冬任蘇魯豫皖邊區(qū)特委書記。1937年5-6月奉命參加了在延安召開的黨的蘇區(qū)代表會議,向中共中央?yún)R報蘇魯邊區(qū)黨的工作情況,任中共蘇魯邊區(qū)特委書記。7月初由延安返回魯南,隨后出席中央白區(qū)工作會議,任第五戰(zhàn)區(qū)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委員,中共山東省委委員兼統(tǒng)戰(zhàn)部長,中共山東分局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等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蘇魯豫皖邊區(qū)特委書記,在四省邊界積極發(fā)展黨的組織,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3月領導發(fā)動魯南沛縣、滕縣、嶧縣武裝起義,成立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同年夏率義勇隊到費縣抱犢崮山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開辟抗日游擊地。同年秋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qū)省委機關會合,任省委委員兼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1939年10月被選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參加黨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東,先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山東省政府秘書長、華東省支前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山東省支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編制委員會主任等職。1948年9月任濟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長。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委員兼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參與領導山東各解放區(qū)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支持華東人民解放戰(zhàn)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任山東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1955年2月后歷任國務院衛(wèi)生部部長助理,1961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副部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郭沫若將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號尚武,化名吳誠、丁汝常等。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xiāng)沙灣鎮(zhèn)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還是國家領導人和社會活動家。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1914年留學日本長達10年,先學醫(yī),后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拔濉に摹边\動時期,發(fā)表新詩《女神》等,并創(chuàng)立了 “五·四”新文學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社團之一——創(chuàng)造社,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7年9月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
    大革命時期,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zhàn)爭爆發(fā)后,毅然投筆從戎,同年7月隨國民革命軍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秘書長,軍銜為少將。攻下武昌后,升為政治部副主任,軍銜晉升為中將。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部隊南下。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8年2月因受蔣介石通緝,避難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等。1937年7月27日,結(jié)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jié)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被國民政府授予中將軍銜)、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zhàn)文化宣傳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后,寫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zhàn)斗詩篇《戰(zhàn)聲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發(fā)動派的賣國投降政策,激勵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jié)了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同時繼續(xù)進行歷史研究,寫出了研究古代思想的《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兩部著作。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仍用手中之筆堅守宣傳陣地,與我黨里應外合,又寫出了《歷史人物》等論著,來作為對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武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過許許多多的行政職務,但一直沒有變動過的一個職務是——中國科學院院長。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949年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長達29年,直至逝世)、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第二、三屆)、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會長等職。從事著繁重的國務活動、文化科學活動、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和國際和平活動、對外友好與交流事業(yè)。同時還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歷史劇和歷史、考古著作。
    1978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郭沫若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周總理曾給予極高的評價:“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導師,郭沫若便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如果是將沒有路的路開辟出來的先鋒,郭沫若便是帶著大家一道前進的向?qū)??!敝鍪杖搿豆粑募罚?7卷)和《郭沫若全集》。

    【中國人民解放軍郭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郭伯雄上將
    郭伯雄(1942.7-——),陜西省禮泉縣人。1958年8月參加工作,1961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58年8月至1961年,陜西興平縣408軍工廠工人。入伍后,1961年9月至1964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8連戰(zhàn)士、副班長、班長。1964年至1965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8連排長。1965年至1966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政治處宣傳股干事。1966年至1970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司令部作訓股參謀。1970年至1971年陸軍第19軍55師164團司令部作訓股股長。1971年至1981年陸軍第19軍司令部作訓處參謀、副處長、處長。1981年至1982年陸軍第19軍55師參謀長。1982年至1983年蘭州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部副部長(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1983年至1985年陸軍第19軍參謀長。1985年至1990年蘭州軍區(qū)副參謀長。1990年至1993年陸軍第47集團軍軍長。1993年至1997年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1997年至1999年蘭州軍區(qū)司令員。1999年至2002年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常務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副書記。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五屆四中全會增補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晉升中將軍銜,1999年晉升上將軍銜。

    郭濤中將
    郭濤(1927-——),河北省魏縣人。1939年參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魏縣青年救國會兒童部部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學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qū)連政治指導員,中原野戰(zhàn)軍營副政治教導員,第二野戰(zhàn)軍營政治教導員、師炮兵室主任。參加了進軍大別山、襄樊、淮海、渡江、西南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軍師炮兵指揮部參謀長?;貒螅沃袊嗣窠夥跑妶F長,軍炮兵參謀長,副師長,南京軍區(qū)司令部作戰(zhàn)部部長、解放軍某軍區(qū)副參謀長,上海警備區(qū)司令員,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是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郭輔周中將
    郭輔周(1931-1995),河北省任丘市人,194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qū)六縱隊連部文書、營部書記。參加了清風店、保北、桃園、石家莊、元氏、盂西、平津、太原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某師部作戰(zhàn)參謀,參加了金城阻擊戰(zhàn)和隱山防御戰(zhàn)。回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團副參謀長兼作訓股股長,軍司令部作戰(zhàn)訓練處處長,軍區(qū)作戰(zhàn)部部長,某軍參謀長、副軍長,濟南軍區(qū)參謀長等職。全身心投入到保衛(wèi)國家安全和加強部隊建設上,為部隊的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組織紀律觀念。堅持原則,顧全大局,作風正派,廉潔奉公,生活樸素,密切聯(lián)系群眾,學習刻苦,工作勤奮,始終保持了一個老黨員、老戰(zhàn)士的本色。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5年1月12日因病在濟南逝世,終年64歲。

    郭慶富少將
    郭慶富(1930-2002.11.10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47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班長、參謀、助理員、教員、副團長、處長,解放軍第二炮兵后勤部司令部參謀長,解放軍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2002年1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

    郭鐵男少將
    郭鐵男(1952.12-——),黑龍江省富錦縣人。武警少將警銜。
    歷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兼武警黑龍江消防總隊副總隊長、總隊長,武警學院副院長、政治委員,公安部消防局局長等職。
    清空輸入框

    在線工具導航